偏方网pifawi.com收集民间偏方,偏方网大全 ,生活实用小偏方
例如搜索: 美女  婆媳  相克  妙招  偏方  美容  老人  养生

“高血压天敌”被发现!新研究:多吃这2种水果,死亡风险降低

发表时间:2024/10/26 00:00:00  来源:39健康网  作者:小米粥ximizh.com  浏览次数:593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老李自从确诊了高血压后,有了这个定时炸弹在,就老担心自己会不会哪天突发心梗或者中风,人就没了。

于是在吃降压药之余,他还经常尝试一些中医理疗项目,但效果都不太理想。直到有天和老友聊起这回事,才从朋友口中得知,原来最好的“降压神器”就在身边。

没错,很多人说起高血压患者的饮食,大概率会想到低盐?低糖?

虽然这样调整饮食确实可以帮助缓解血压飙升,但我们今天要说的,可没这么简单。

一、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高达2.45亿!

世卫组织首个《全球高血压报告》指出,全世界范围内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达到13亿,而其中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》数据显示,我国高血压患者就高达2.45亿,而且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。

高血压的危害,比你想象的要严重!

一方面,高血压持续对血管的损伤可能会引发血管内壁斑块沉积,进而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,严重可能出现心源性猝死;

另外,血压过高也会影响人体多个器官正常运行,比如心脏排血阻力增加,导可能引发心力衰竭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风险;

而且,长期高血压也会增加脑动脉压力,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,影响脑部正常供血,增加脑损害脑出血等多种疾病风险;

血压升高还会影响肾脏组织正常作用,随着肾动脉不断硬化、狭窄,还可能诱发肾衰竭等不良影响。

所以,血压高没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,很多健康隐患其实已经悄悄埋下,研究显示,高血压病人中大概有5%的人,日常没有明显症状,但因为高血压的影响,导致血管和器官爆发各种并发症。所以一定要重视和及时干预可能的高血压风险。

专家提醒,正常情况下,血压超过130/80mmHg以上就需要警惕,因为随着血压的持续升高,势必会给我们的心脑肾等器官造成一定危害,建议及时进行干预,积极调整生活方式。

二、研究发现,多吃这些水果,高血压死亡风险或降低43%

近日,来自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表在《营养学前沿(Frontiers in Nutrition)》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发现,多吃香蕉或苹果,对降低高血压益处最大。

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,对2480名高血压患者采集了不同水果偏好和摄入频率下,对自身死亡风险费影响,经过10年随访数据对比,发现苹果和香蕉随着摄入频率越高,高血压全因死亡风险相对越低。

具体来说,每周吃3-6次苹果比起很少吃苹果的人,降低了40%的全因死亡风险;而每周吃3-6次香蕉比起很少吃香蕉的人降低了24%的全因死亡风险。

其实类似这种膳食干预的方式,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高血压防治有效措施,特别是一些特定的食物对血压改善极为重要。比如这2种:

1、豆制品

去年《心脏病学》曾发表过一篇相关研究,据综述介绍,通过对6万多人的长期随访发现,每天大豆摄入量≥125克的人比摄入量低的人高血压风险降低了27%,建议日常可以通过增加大豆摄入量控制血压水平。

2、西红柿

《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》也曾刊发过高血压饮食影响研究,据调查发现,每天吃一个西红柿,有助于降低血压,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西红柿摄入量>110克。

三、一旦确诊为高血压,这4种食物最好少碰

我们都知道血压的波动与盐的摄入量息息相关,当然除了限制盐分摄入,日常还要注意高钠和含有某些刺激性的蔬菜,特别是以下这4种常见蔬菜:

1、奶白菜

奶白菜是家家户户常见食材,因为味甜且具有清热毒和通肠胃的作用深受人们喜欢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种蔬菜每100克就含有170.2毫克的钠元素,属于高钠蔬菜,因此,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最好少吃。

2、牛皮菜

牛皮菜也就是甜菜或海白菜,也是常见的高钠蔬菜,每100克中就含有260毫克的钠,喜欢吃这种蔬菜的人,如果也有高血压病史,最好警惕过度食用。


3、辣椒

辣椒虽然不是高钠蔬菜,但因为本身刺激性高,过度摄入会引起血管收缩,造成血压不稳定,而且辣椒还会损伤肠胃黏膜,所以日常也不宜多吃。

4、茴香

茴香中也含有很多钠离子,摄入过多这种食材,也属于高钠饮食,不利于血压控制。所以,血压偏高的人最好少吃茴香,以免增加血管负担。

总之,调整日常饮食习惯是重要的控血压手段,特别是对钠的摄入量控制,当然除了饮食方面,定期监测血压波动和控制体重变化也是控压重要措施,日常切不可大意哦!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
郑重声明:本站所有偏方均为互联网和出版刊物,经网友反馈安全有效的偏方我们才会收录。但偏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