偏方网pifawi.com收集民间偏方,偏方网大全 ,生活实用小偏方
例如搜索: 美女  婆媳  相克  妙招  偏方  美容  老人  养生

小儿感冒、喉咙痛竟会引发肾病?这是真的!

发表时间:2017/09/12 00:00:00  来源:互联网  作者:偏方网pifawi.com  浏览次数:1337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谈起肾病、肾衰竭,许多人都觉得是“大人”甚至是老人的事情。但在儿科病房,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值年少,却开始了年复一年、周而复始的透析路。
  3月10日是第11个世界肾脏病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儿童与肾脏健康”。据了解,近几年,肾病患儿日渐增多,慢性肾衰的孩子正以每年13%的速度递增。
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蒋小云提醒,上呼吸道感染、乱用药物等危险因素正威胁着儿童的肾脏健康,若家长发现孩子经常感觉疲劳、脸色不好、眼睑或下肢水肿、尿颜色改变等症状,要及时带孩子就诊查明。
  痛心!慢性肾衰患儿拖延2年以上才确诊
  据统计,我国现有200余万肾脏病患儿,许多孩子刚步入小学就被迫过上定期透析的治疗日子。
  蒋小云指出,由于肾病的症状比较隐匿,慢性肾衰患儿确诊前的平均病程长达2.53年,家长对孩子些许浮肿、尿的改变不在意,等到发烧、血尿等症状出现才就诊,已经步入慢性肾衰竭了。
  与欧美国家不同,我国的儿童肾病70%是后天获得,先天、遗传性肾病仅占24%-34%。
  小儿感冒、喉咙痛也会引发肾病
  儿童呼吸道感染,比如感冒、扁桃体炎、急性咽炎等,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感染,在1~4周后就有可能诱发肾病。
  不过,并非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诱发肾病,关键看感染了何种细菌。据了解,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(A组β溶血性链球菌),发生肾小球肾炎的几率是5%-20%。
  蒋小云提醒,若孩子被诊断为猩红热、扁桃体化脓、淋巴结肿大、皮肤破损等症状,要及时到医院做尿常规检查。
  这些伤肾药千万别给孩子吃
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学科带头人、中山大学肾脏研究所所长余学清教授指出,广东省药物性肾损害占慢性肾病的3.6%,不规范用药导致的药物性肾损害也是肾病逐年增多的一个原因。
  蒋小云提醒,目前许多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,尤其儿童用药更要谨慎,家长要警惕以下几种伤肾药物。
  ①肾毒性中药和不明成分的凉茶
  凉茶含有多种中药,家长常常不知其成分。特别南方的家长,一到夏天就盲目逼着孩子喝凉茶解暑降火,很危险。此外,临床上也有不少家长滥用中药偏方导致孩子肾衰竭的案例。
  研究发现,约40种马兜铃酸药材可引起马兜铃酸肾病,常用的包括马兜铃、天仙藤、青木香、广防已、关木通、寻骨风、朱砂莲、细辛等。
  雷公藤、钩吻、黄药子、苍耳子、川乌、草乌、斑蝥、鱼胆、蜈蚣、罂栗壳、芫花、芫花根、闹羊花根、山慈菇、牵牛子、腊梅根、、朱砂、、砒霜、雄黄、苦楝皮、天花粉、金樱根、贝母、土荆芥、巴豆、使君子、大枫子、狼毒等中药材,可引起多种急慢性肾脏损害,属于肾毒性中药。
  蒋小云提醒,即使个别中草药可能本身没有肾毒性,但由于产地、品种等原因,重金属污染较严重,也可能引发肾脏损害。
  ②消炎痛、安乃近等解热镇痛药
  儿童发烧十分常见,而大部分解热镇痛药属于非处方用药,不少家长会自行购买,常备家中。
  但需要注意的是,比如吲哚美辛(消炎痛) 、氨非咖片、安乃近、去痛片、散利痛片、复方氨基比林(安痛定)等解热镇痛药并不适合儿童使用。
  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——乙酰氨基酚,3岁以下儿童慎用。
  儿童服用感冒通(含双氯芬酸钠)可引起血尿,在儿童不应使用。
  蒋小云提醒,对于新生儿发热,不建议使用药物退烧,应以物理降温为主;1~3个月的婴儿,看病情需要按医嘱治疗;3个月以上的幼儿,发烧到38.5℃以上,可以使用布洛芬、美林等退热药,较为安全。
  ③个别抗生素
  第一代头孢药(头孢拉定等),肾毒性较大,儿童应慎用。
  链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小诺霉素、阿米卡星、西索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,连续使用易造成小儿听神经和肾功能损害,12岁以下儿童禁用;
  磺胺类抗生素对于易感儿童可有肾脏损害,有血尿、结晶尿及肾功能衰竭的危险。
  娃娃抓起!入学体检忽略了孩子的肾
  目前,大部分的幼儿园、小学体检只包含简单的血常规、肝功能及其他体格检查。余学清指出,若能在儿童时期入托、入学体检尽早开展尿常规检查,可以早期发现儿童肾脏病变,很多患儿就能避免步入成人慢性肾脏病。
  据了解,目前简单尿液试纸(试条)就可以查出尿中的红细胞、尿蛋白、尿糖有无异常。一旦发现异常,可再到医院作进一步确认。
  蒋小云建议,定期的儿童体检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,还能及早发现异常,对孩子和家庭都有极大益处。
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
郑重声明:本站所有偏方均为互联网和出版刊物,经网友反馈安全有效的偏方我们才会收录。但偏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!